嗨捧優們~
哇~過去這星期 Threads 的成長實在太瘋狂了!不管你是從脆上發摟我的脆友,還是在Substack上找到我的讀者,都很感謝你願意花時間、聽我分享我的人生.在這裏,你不會看到什麼「策略」、「成功」、「當OO一定要怎樣」之類的教條文章.相反的,這裡只會有我最真誠、甚至是血淋淋的人生反思.因為真正能打動人、促使人改變的,從來不是什麼理性的論述,而是那些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鳴的人生故事,對嗎?
這星期我剛和先生與一歲的女兒,結束兩星期的墨西哥之旅,在這期間,我也偷閒了三天的時間,自己到山城 Tepoztlán 旅行.
我在推特上分享了這次的山城之旅,有位陌生人回應:「哇,我以前總認為有了家庭後,獨自旅行是件很自私的事.謝謝你的分享,讓我有了不同的觀點.」
其實,就像我在《我們能在婚姻中,找到真實的自己嗎?》裡寫到的,2020我和先生開始婚後的數位遊牧之旅時,我也有很多這樣的想法並不自知,像是「夫妻就是要一起吃飯啊」、「夫妻就是要一起旅行啊」.
儘管我自認是個拒絕傳統社會框架的人,也從來沒有人如此親口告訴我這些話,但這些隱晦的信念,卻決定了我在遊牧生活中每一刻的選擇.也許是因為在疫情中旅遊,我們必須緊緊依靠彼此的感受又更加深刻.遊牧一年時,那些婚前對自己拍胸脯保證不會喪失的自由,已經蕩然無存.
一直到我開始「晨間隨筆 (morning pages)」,這個每天用意識流書寫三頁的習慣後,我才開始明確地意識到,我必須再度重視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主體性.我很慶幸伴侶保羅總是支持我的所有選擇,我開始獨自行動、開始一個人去旅行.而在這些重新體驗自由的時刻,對伴侶的愛反而變得更深.
成為母親後的獨自旅行
成為父母後,我和保羅會輪流去獨自旅行.旅行的那個人能從親職中喘口氣,而留下照顧小孩的那個人,也能獨享和女兒相處的特別時刻.
在我如火如荼地書寫回憶錄時,我決定在完成初稿後,要回墨西哥旅行、慶祝這幾百個小時的努力.
問題時,我要自己去,還是跟先生和女兒一起?
我渴望自己穿梭在充滿拉丁樂曲的街頭、渴望一整天不需回應任何人、和自己內心獨處的自由.但自從上次離開在巴賽隆納的先生和女兒,獨自一人到瓦倫西亞旅行後,我發現自己更渴望能和女兒一起經歷旅行中的一切.我想像她在墨西哥街頭,張大眼睛看著色彩繽紛的旗幟在空中飄揚的樣子.或者是她在餐廳裡,隨著西文歌在地上跺跺她肥肥小腿的可愛樣貌.
同時,我們也在尋找明年離開美國後的下一個移居點,而離美國家人近的墨西哥是首選之一.這次的旅行,會是一個很好的測試.
最後,我決定我愛的人們一起旅行,在找其中幾天去獨自旅行,做爲完美的平衡.
從冒險變成保守
一歲半的女兒在到墨西哥前,已經造訪了美國、台灣、荷蘭、西班牙四個國家.也許是因為那些第一世界國家都相對安全與方便,除了我們的行李從兩個背包變成兩大箱的寶寶用具外,當父母前和當父母後的旅行並沒有太大差異.但這次的墨西哥之行,卻給我們很大的衝擊.
我們第一站是距離墨西哥城兩小時外的 Valle de Bravo.這是個依人工湖和山坡而建的城鎮,鎮上多是由古老圓石所鋪成的街道.我們住在離鎮中心走路只需10分鐘的當地房子.根據過去的經驗,這樣的距離比起觀光區,更能感受到在地的氛圍.
沒錯,若我們還過者兩人逍遙的日子,這樣混入當地人的生活確實挺有趣的.我們會享受當地人好奇的眼光、騎著機車趴趴走,並在晚上因為流浪狗打群架的聲音相視而笑.但有了孩子,卻是完全不同的體驗.
我們的一日生活因為女兒睡覺時間被切割的瑣碎.到鬧區來回的20分鐘,變成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.機車不再是個安全的選項,嬰兒推車在圓石街道無法前進.我們要嘛在烈日下背著女兒汗流浹背,要嘛只能像一般觀光客隨處依賴計程車.晚上女兒因狗叫聲哭醒,大人隔天睡眠不足.住處理充滿墨西哥風味的木製傢俱,讓剛學步的女兒撞的東一包、西一包.
最重要的是,雖然整趟旅行,我們都獲得友善的幫助.但那些旅行中感受到當地人不必要的關注,都讓我們對女兒的安全心驚膽跳.
回到墨城後,我們住在外國人聚集區的La Condesa ,公寓旁就是著名的 Parque Espana 公園.公寓裡是像社群軟體照片一樣,可預期、完美到無聊的擺飾.雖然在這裡就像在遊客的泡泡裡一樣,但我們隨時能推著女兒在鋪著平順柏油的路上,探索上百間西式的咖啡廳、到公園裡和其他講英語的小孩玩耍.
這趟旅行,讓我們理解到,也許有了小孩後,我們還是可以上路,但我們的旅行不再會是那種過去肆無忌憚的冒險,而是需要「可預期性」.那些舒適而安全的地方雖然無聊,卻是讓有小孩後的長期旅行,得以成為可能的關鍵要素.
在墨西哥行的結尾,我獨自一人搭乘巴士來到山城 Tepoztlán.不需要照顧女兒,終於可以恢復一個人的逍遙自在感了吧?我想.第一天,呼,終於能從母職鬆口氣.第二天,哇,能夠不分心地吃頓飯真好.第三天,想到女兒時竟然有股強烈的傷心.那是種扎根在想念裡、因為強烈的愛和憐憫所產生的悲傷感.
這次墨西哥之旅也讓我們思考:雖然我們希望繼續探索世界,但這樣一直以一個小核心家庭的單位生活,有什麼意思呢?沒有那些和其他家庭一樣、週末能返鄉享受子孫三代同堂喜悅的我們,必定要找到和我們能歸屬、一樣渴望旅行的家庭社群.
我們嚮往像 Traveling Village 一樣的社群,也希望能在在接下來三到五年,落腳一個和我們一樣沒有朝九晚五工作的數位遊牧家庭聚集城鎮,也許是清邁、也許是烏布、也許是加納利群島的 Las Palmas.
我們永遠都回不到過去年輕冒險的自己,但我相信作為一個家庭,我們仍能活出一個忠於自我的繁盛樣貌.
回憶錄近況更新
在墨西哥時,我開始編輯我的初稿.哇,第二版要下的功夫可多了.有些故事有頭沒尾、有些故事有尾沒頭.需要填充的洞很多、可以刪減跟重新排列的內容更是滿山滿谷.
我的初稿寫了…20萬字.嗯,有點誇張.但我相信以回憶錄書寫出名的 Tucker Max 所說的,第一次書寫自己的故事,必須毫無保留的寫.用盡力氣地寫、嘔心瀝血地寫、發瘋似地寫,這些書寫過程,能療癒我們過去的傷口.當傷口結痂成疤後,我們才能更客觀看清楚,自己的人生發生了什麼事.當傷口結了痂後,我們也才能寫出療癒的文字,而不是將自己的負面情緒,傾洩在讀者身上.
兩個月前 #美國生活 在Threads 上吵得不可開交時,我開始在這個平台上分享書摘和生活反思.這個平台變成我驗證想法的地方,我意外地發現原本覺得無關緊要的瑣事,是能引起大家共鳴的故事,也發現許多自己思慮不縝密的地方,需要持續修改.
開啟一週內,帳號從400多個追蹤變成2300個追蹤.我隨即為了完成書稿而停更.墨西哥之旅,我又開始分享,兩週內從兩千多個追蹤變成現在的六千多.我感嘆演算法的強大與無常,以前社群軟體經營了兩年,也不過一千多粉絲.現在 Threads 平台為了留住使用者,也願意讓我這樣的市井小民在幾個禮拜內嚐到鹹魚快翻身的滋味.
「你不是花了幾週的時間獲得這些讀者,你花了五年的時間啊.」保羅說.
因為他這番話,我驚醒了.他說的沒錯,我確實是花了五年的時間,和自己的冒牌者戰鬥的滿身是傷,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的.而過去這幾個月的寫書,是最大的關鍵.在書稿的結尾,我寫到:
在寫作的過程中,我不斷地體認到,每寫下一個字句的角度和選擇詞彙的過程,都是在形塑「我到的是誰」的認知.我如何將自己放在主詞或受詞,也確立了我決定把自己當作有選擇權的主角、或只是個被動的受害者.
原本,我想要把故去所寫過的內容都納入這本書裡,節省書寫時間,但怎麼編輯都覺得無法契合現在所體認到的真實.那時我才發現,原來經過這三年、尤其是書寫這本書的這幾個月,我已經是不一樣的自己.
過去那段書寫不管有多精準的表達了當時的感受,都不再能夠如實地捕捉我和那段生命經驗的關係.我決定開始重新以現在的角度,去書寫那些回憶.也因為這個發現,我更感謝過去的自己,願意為當時的人生留下紀錄,讓我能找到當下最真實的回憶,並知道自己原來已經成長了多少.
因為寫作這本書,我獲得了重新詮釋自己人生的機會.
以前,我總因為對於上班族轉職健身教練後,那段身體與心理挫折還有很強烈的情緒.我以為那個失敗的轉職經驗、是段不光彩的回憶.但在寫作的過程中,我開始看到轉職對我的人生,尤其對於我和家人關係正面的影響.
也許我並沒有在健身教練這份工作上,獲得當初預期的收穫,但轉職確實把我帶回到正確的人生軌道上.因為面對了自己的恐懼,追求了自己真正的渴望,我才可以以最忠於自我的狀態,遇到我的人生伴侶保羅.而也因為教練工作,讓我真正認識我的身體,並因為和自我最脆弱的那一面連結,開始挖掘自己源源不絕的創造力.
那些仍留著新鮮血液的傷痕,因為寫作的過程獲得療癒,變成結痂的傷疤.雖然他們永遠不會消失,但已從一個從黑暗中絆住我生命無法前進的力量,變成指引我方向的明燈.
我微笑地發現,寫書後好像多了道陽光照在過去黑暗的日子上一樣,我慢慢能夠體諒那些掙扎的人生.我開始發現,某段經歷不全是我想像的失敗,某段日子我其實是如此的被愛.也因此,我的人生彷彿終於獲得了一個公平的裁判,我也得以用新的敘事開始嶄新的人生.
若是 Threads 這個平台在三年前就出現,我大概也會發一兩篇貼文後就落跑.因為那時的我,儘管有被戲稱為人生勝利組的經歷,仍然認為自己並不是個值得被愛的人.我總是在擔心粉絲遲早會看穿我、知道我不夠格發文、怨嘆自己浪費時間來閱讀我的文章.
那些在無數次在咖啡廳寫到落淚、無數個和冒牌者頂角知枝過程,讓我成為了現在勇敢版本的自己.而不只我需要這樣的勇氣,我的女兒也需要這個版本的母親,幫助他建立認識世界的框架.現在,即使怕被批評的聲音還在,但我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,相信無論自己多渺小,還是會有人想要聽聽我的故事.
為了在書的第二版改進自己的寫作方式,我開始大量閱讀不同風格的自傳.其中,我特別期待閱讀在台大外文書時的同學,柯采岑所寫的《太陽蛋正面朝上》.采岑是女人迷雜誌的主編,她所過的生活,是我在大學時期,期待自己能夠成為的閃閃發光成熟女性的樣貌.她的書以溫暖正向的文字,描述三十而立後的女性值得慶祝的各種小時刻,有種午後陽光暖暖照進房間裡的感覺.
然而看完書後,我馬上就知道,自己的回憶錄並不會、也不適合成為像《太陽蛋正面朝上》一樣的書籍.也許,在這次療傷以後,我可以溫暖的文字寫下一本書.但這本回憶錄如果為了給人溫暖的感覺,而刻意忽略了那些刻骨銘心的挑戰時刻,就失去了它被產出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.我的書稿,也會有帶給人溫暖的時刻,但它更需要像《讓你的脆弱,成就你的強大》一樣,藉由揭露真實的自我, 讓其他曾經也在低谷中的讀者,獲得生命前進的力量.
這本書可以分成三大部分:
在台大和常春藤唸書的冒牌者症候群、留學身份衝擊、科技業人生和轉職健身教練
疫情中數位遊牧和迷失在經營健身自媒體的奇筢故事
找到寫作的熱情和成為母親的啟發
現階段正在決定,要分成三本書出版或是摘取精華成一本.希望在編輯的過程,能有一些出版方向的曙光~
我們下次見囉!
安吉
Ps. 你對這封信的內容有什麼想法?未來想聽到什麼樣的分享?歡迎在下面留言跟我說唷~